《普宁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5)》于2019年3月1日获普宁市人民政府批复(普府函[2019]25号)。为进一步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乡规划的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普宁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5)》予以批后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公布地点或者登录普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查询相关内容。
一、公布时间: 2019年3月12日。
二、公布地点:普宁市城市管理局政务公开栏、普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三、公布内容:
(一)普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普宁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5)》的批复
(二)《普宁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5)》主要内容简介
普宁市城市管理局
2019年3月12日
普宁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5)批复文件
普宁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5)
一、 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普宁市行政辖区,包括7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1个乡,3个国有农场,行政村518个,社区50个,总面积约为1620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8-2035年,近期为2018-2022年,远期为2023-2035年。
二、 乡村建设规划目标
1.发展目标
生活幸福、便利安居:设施完善、幸福村居
生产兴旺、自强致富:一村一品,多元发展
生态秀美、独具特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2.规划定位
粤东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揭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
三、 乡村体系规划
1.人口预测
至2035年市域人口269.6万人,市域乡村人口59万人。
2.分区体系规划
市域划分为城镇集聚区、城镇转型区、特色农业区、一般农业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敏感区六类管理分区。
市域分区体系规划图
3.村镇体系规划
普宁市市域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中心村-城镇转型村-一般村”的七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镇包括洪阳镇、里湖镇、占陇镇和高埔镇,特色镇包括军埠镇、云落镇、南径镇、大坪镇和南溪镇,一般镇包括下架山镇、赤岗镇、大坝镇、麒麟镇、广太镇、梅塘镇、船埔镇、梅林镇、后溪乡、南溪镇、大坪农场、马鞍山农场、大池农场;中心村包括大长陇村、浮洋村等62个村庄(社区),城镇转型村包括林厝寮村、志古寮村等54个村庄(社区),一般村包括圆明村、新竹村等452个村庄(社区)。
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图
4.分类体系规划
普宁市市域568个村庄(含社区)分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三类,干净整洁村(430个)占75.7%,美丽宜居村(87个)占15.3%,特色精品村(51个)占9.0%。
村镇分类体系规划图
四、 乡村用地规划
1.近期乡村建设用地
至 2022年,规划乡村建设用地面积为9407.94公顷。
乡村建设用地规划图(2022年)
2.远期乡村建设用地
至 2035年,规划乡村建设用地面积为9174.44公顷(比2022年乡村建设用地减少233.45公顷)。
乡村建设用地规划图(2035年)
五、 乡村设施规划
1.综合交通设施规划
(1) 道路交通规划
主要进行国道G238、国道G324、省道S236等国省道控制,省道S228、省道S237、省道S255等省道改造,新建燎洪路,连接省道S236和县道X108;环市北路/城南大道进行改线、县道X108、县道X101等拓宽、提升乡道等级达到四级公路标准以上等工作。
(2) 公共交通规划
主要进行依托国道G238、省道S236、省道S237、省道S228、县道X109等打造市域公交廊道,借助县乡道完善乡村公交线路,在县道和乡道沿线设置公交站场等工作。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构建一次生活圈(一般村和城镇转型村)、二次生活圈(特色镇、一般镇和中心村)、三次生活圈(中心城区/中心镇)的三次公服生活圈。
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图
3.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电力设施规划,电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环卫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结合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的村庄分类,按照不同村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建设标准。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
六、 乡村风貌规划
1.乡村风貌建设分区
提出“水乡名镇”村庄风貌片区(以洪阳镇、赤岗镇、广太镇、南溪镇等北部镇为为管控主体),“侨乡商埠”村庄风貌片区(里湖镇、梅塘镇等西部镇为管控主体),“生态梅海”村庄风貌片区(大坪镇、高埔镇、鮜溪乡、梅林镇、船埔镇、云落镇等西南部乡镇为为管控主体),“冉冉红星”村庄风貌片区(以大南山街道、下架山镇等东南部镇为管控主体),“创新电商”村庄风貌片区(以里湖镇、梅塘镇等西部镇为管控主体),“健康人居”村庄风貌片区(以大坝镇、燎原街道、流沙东、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街道等中部镇街为管控主体)六大市域乡村风貌分区。
乡村风貌建设分区图
2.风貌分区建设指引
对各区自然景观、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交通沿线、节点空间等风貌内容提出建设指引。
3.重点片区风貌指引
对练江滨水岸线(一廊:“碧道画廊”)和国道G324-省道S236沿线(一带:文化绿道)等重点区域提出具体管控要求。
七、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指引
1.干净整洁村
普宁市干净整洁村数量最多,共计430个,这类村庄以全面提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重点改善基本生活条件。
干净整洁村整治指引
类别 |
项目 |
整治指引要求 |
整治 村容 村貌 |
三清理 |
1.完成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 2.完成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 3.完成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清理。 |
三拆除 |
1.完成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工作。 2.完成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工作。 3.完成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拆除工作。 |
|
三整治 |
1.整治垃圾乱扔乱放。 2.整治污水乱排乱倒。 3.整治“三线”(电力、电视、通信线)乱搭乱接。 |
|
补齐 基础 设施 短板 |
村道硬化 |
自然村基本完成村内道路硬化,通200人以上自然村完成村道路面硬化,乡镇(街道)通行政村公路达到安全通客车条件。 |
垃圾处理 |
基本完成村庄收集点、保洁员及相关清洁设备配置,没有乱扔乱放垃圾情况。 |
|
污水处理 |
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和人畜分离,家畜集中圈养,没有出现污水乱排乱倒情况。 |
|
厕所改造 |
自然村按需求建有1个标准化公厕,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 |
|
集中供水 |
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全覆盖。 |
|
住房保障 |
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农民住房基本需求得到保障。 |
|
推进 基层 治理 |
基层组织 建设 |
村党组织具备领导和发动村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能充分发挥自然村村民理事会、新乡贤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组织村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公益设施建设、日常维护管理和保持村内稳定。 |
2.美丽宜居村
普宁市美丽宜居村共计87个,这类村庄着重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等方面工作,整体提升村庄人居环境。
美丽宜居村整治指引
类别 |
项目 |
整治指引要求 |
提升 村容 村貌 |
环境综合整治 |
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
村庄美化绿化 |
1.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实现绿化美化。 2.村域内现有水面、水质得到有效保护,河道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基本消除村庄黑臭水体。 |
|
完善 基础 设施 |
村道硬化 |
自然村完成村道路面硬化,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
垃圾处理 |
村庄收集点、保洁员及相关清洁设备配置齐全,生活垃圾实现定期有效收集转运处理。 |
|
污水处理 |
建有覆盖所有自然村的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
|
厕所改造 |
基本完成“厕所革命”,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管护长效机制健全。 |
|
集中供水 |
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稳定达到100%。 |
|
住房管理 |
规范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程序,基本实现外观整洁、建设有序和管理规范。 |
|
公共服务 设施 |
1.全面完成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中心(站),具备自然村通安全优质电、通广播电视、通物流快递、通光纤信息网条件,行政村通客运车辆。 2.根据群众需要建有幼儿园、养老设施、公厕、防灾减灾、治安防护、体育等配套及公益设施。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 |
|
长效管护 机制 |
1.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有稳定资金来源。 2.建立村民参与村庄基础公共设施运行维护共管机制,村内有稳定的保洁、管水、治污队伍。 |
|
建立发展 机制 |
促进农民 增收 |
培育发展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村闲置资产和资源得到有效盘活利用,农民广泛就业,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
完善基层 治理 |
乡风文明 |
基本达到省级文明村创建要求,村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 |
基层组织 建设 |
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的农村组织体系。村规民约和民主公开制度比较健全,村党组织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自然村村民理事会、新乡贤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明显,村民主动参与村内各项建设、监督和管护,没有发生涉农群体性事件。 |
3.特色精品村
普宁市美丽宜居村共计51个,这类村庄以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建成美丽乡村为目标,努力营造村庄风貌特色。
特色精品村整治指引
类别 |
项目 |
整治指引要求 |
提升 村容 村貌 |
生态环境 优美 |
1.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全面治理。 2.美丽庭院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庭院经济持续发展。 3.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实现绿化美化,村庄绿化美化实现全覆盖。 |
长效管护 完善 |
村道养护、村庄保洁、垃圾污水处理长效管护机制比较健全,各类基础设施持续有效运营,村民参与村庄基础公共设施运行维护共管常态化。 |
|
村庄布局 合理 |
完成住房风貌整治,民居潮汕特色鲜明,外立面基本统一。 |
|
提升 乡风 文明 |
文化特色 鲜明 |
1.实现文明和谐,形成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 2.建有小公园、球场、广场、礼堂等文体活动场所,定期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3.传统民居院落、古建筑、古驿道、抗战文物、红色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生产、生活、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扬。 |
产业 特色 发展 |
特色产业 发展 |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具备一定规模。 |
集体经济 做强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村内资产和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集体资产稳定保值增值,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 |
|
农民持续 增收 |
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加,农民实现广泛稳定就业,创业创新氛围较好,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比重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
强化 基层 治理 |
基层组织 坚强 |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领导有力,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具有较为健全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机制,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升,村内持续保持和谐稳定。 |
公共服务 健全 |
群众需要的公益设施基本齐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村公共服务平台,村庄行政服务、金融保险、卫生、供销、农技推广、法律、旅游咨询等社区公共服务健全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