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发动机润滑油(俗称“机油”)被誉为汽车的“血液”,承担着润滑减磨、冷却降温、清洗清洁、密封防漏、防锈防蚀等核心功能,其品质直接影响发动机性能与寿命。市场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市场上部分假冒伪劣机油存在以次充好、虚假标注等问题,严重危害车辆运行安全,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引导消费者科学选购、正确使用,现结合市场监管实践与典型案例,发布以下消费指引:
一、产品监管要点与假冒风险预警
(一)基础油造假:使用回收劣质基础油冒充合格基础油,或混淆油品类型(如标注“全合成”实为矿物油或半合成油勾兑)。
(二)关键指标虚标:伪造粘度等级(如标称5W-30但实际参数不达标)、虚标或冒用质量等级(如虚假标注“API SP”、“ACEA C5”等)。
(三)包装仿冒侵权:仿冒知名品牌包装设计,使用模糊印刷、劣质瓶/桶材质,或回收正品空桶灌装劣质油品。
(四)销售渠道乱象:无证网店、流动摊贩、非授权维修点销售“三无”(无生产厂名、厂址、质量合格证)产品或过期机油。
二、消费指引
(一)核资质:认准正规渠道
1.优先选择:
(1)品牌官方授权经销商(可通过品牌官方网站查询授权网点信息);
(2)汽车品牌授权4S店或大型连锁汽修机构(注意查看其营业执照及与机油品牌商的经销协议);
(3)电商平台品牌官方旗舰店(仔细甄别店铺是否带有清晰的“官方授权”或“品牌直营”标识。)。
(4)慎重选购政府部门质量抽查公告中公布的不合格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可靠。
2.警惕渠道:
(1)无实体店、资质不明的网络小店、“朋友圈”微商;
(2)路边流动摊贩、汽配城流动商贩;
(3)宣称“内部渠道”“代工厂直供”但无法提供合法凭证的非正规销售点。
(二)验真伪:四步核查法
(三)比价格:警惕低价陷阱
1.成本参考:主流品牌(尤其是全合成)市场价通常较稳定。对显著低于市场普遍价格且无官方正式促销活动支撑的“超低价”产品,需高度警惕其真实性(例如,某网络销售渠道低于主流品牌官方指导价或大型正规渠道常规售价的30%以上)。
2.监管提示:
(1)关注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粤品通”平台,查询实时更新的监督抽查结果;
(2)遇到价格异常产品,可要求商家出示该批次产品的进货凭证、合格证明或近期第三方检测报告。商家无法提供或提供信息可疑的,切勿购买。
三、监管联动与维权指引
(一)主动留存证据
购买时务必索取正规发票、购物小票或电子交易记录,要求票据上清晰注明所购机油的品牌、型号、规格(如粘度等级)、生产批号等信息,保留油桶等包装至换油周期结束,以便追溯。
(二)快速维权渠道
1.发现或怀疑购买到假冒伪劣机油:
立即停止使用,立即拨打 12315 或 12345 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投诉,提供相关证据(购买凭证、产品照片/实物、可疑点描述)。
2.若车辆因使用劣质机油出现性能下降或故障:保留车辆维修记录及相关凭证,并申请第三方机构对机油质量及发动机损伤进行鉴定,凭鉴定报告通过消协或法律途径维权。
(三)监管行动提示
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发动机润滑油市场监管,重点查处: 1.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商标、认证标识等违法行为;
2.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1121-2006《汽油机油》、GB 11122-2006《柴油机油》)的劣质润滑油产品行为;
3.利用网络、线下非正规渠道销售假冒伪劣机油的违法行为。
市场监管部门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机油是发动机正常运转的核心保障,其品质优劣直接关乎爱车心脏(发动机)的寿命与行车安全。切勿因贪图一时便宜而选择来源不明、价格异常的产品。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仔细核验产品资质与真伪,完整留存消费凭证,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防线。如遇消费纠纷或发现违法线索,请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