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普宁市人民政府
这款衣服一年害死几十个孩子,千万别再这样穿了
来源:普宁发布 发布时间:2020-11-25 09:41 浏览次数:- 【字体:


下图这样的衣服,

能看出什么不妥吗?



  答案:这样的连帽衫是每年害死几十名儿童的凶手!它是被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要求召回的危险品。



也许很多人都不觉得有什么,

甚至很多家长都会选择这样的衣服

给孩子做这个季节的常用外套。


到底危险在哪里?

答案:在帽子两边的拉绳上。


  2007年1月,广西某幼儿园4岁女孩在玩滑梯时,衣服帽子上的拉绳纽扣被滑梯缝隙卡住,绳子挂住她的颈部,导致窒息死亡;

  2011年江西上饶一3岁男童,因一端帽绳卡在滑梯上,一端缠绕颈部,导致窒息死亡;

  2012年11月5日,东莞一幼童滑滑梯时被拉绳勒死;

  2013年9月,河南太康县一3岁男孩在幼儿园滑滑梯时不幸身亡,元凶又是拉绳……


桩桩件件都指向了拉绳问题。



一个实验告诉你:
拉绳对孩子有多危险

  2013年,都市快报《好奇实验室》曾做过一组有关儿童连帽衫上帽绳的实验。

  实验让人触目惊心:



  实验员先是从市场随机购买了三套儿童连帽衫,帽绳露出外面的部分分别长40厘米、26厘米、46厘米。最长的这两根已经接近孩子腰部。然后,实验员来到杭州某幼儿园找到一处滑滑梯,用一米高的假人模拟孩子。




  正常的滑滑梯姿势是上半身坐直,双腿伸直滑下来。以这种姿势进行测试,实验员发现模特都能顺利滑下,帽绳没有被卡住。


  但换个姿势问题就来了:滑梯较高的那头与平台连接处有个一厘米左右的缝隙,当假人模特平躺时,帽绳的结头可能掉进这个缝隙,如果身体向下滑,自身的体重会迅速将绳子拉紧,最终死死卡住脖子。



  另一种危险动作是头冲下滑,许多调皮的男孩子喜欢体验这种“俯冲”的感觉。实验员发现,俯身向下时自然下垂的帽绳更容易掉进那个缝隙,滑下来同样能勒住脖子。


  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被大家忽视,有些家长认为帽绳过长不方便,就用绳子在孩子胸前打个蝴蝶结。但《好奇实验室》发现,如果孩子平躺着坐滑滑梯,下滑过程中孩子的屁股可能压住衣服,此时,身体的运动方向朝下,衣服却停止不动,导致被打了结的帽衫绳离脖子越来越近,最终卡死引发窒息。 那么,绳子勒住脖子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实验员将帽绳的一端放入缝隙,给模特身体绑上沙袋,使体重达到12斤,然后在模特脖子上绑了一根香蕉,让它平躺自由下滑,结果绳子勒住的一瞬间,香蕉被切成两段。



  在实际生活中,3岁孩子的体重远超过12斤,下滑时的冲击力会更大。被卡住脖子后孩子可能拼命挣扎,这个力量会让绳子越勒越深。


  《好奇实验室》还做了一个测试,孩子下车时,如果连帽衫的绳子不小心被车门夹住,后果会怎样?


  实验员用一米高的假人继续试验,把车门关上,卡住帽绳。结果,用成年人的力量拉扯绳子,根本拉不出来,当汽车开动后,帽绳一路拖着假人前进,脖子被卡得死死的,假人的身体几乎要被轮胎压到了。




  因为其危险性太高,我国在2015年发布了《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其中规定:幼儿及7 岁以下儿童服装,头部和颈部不应有任何绳带。



别把危险穿在孩子身上


01、刺激性气味特别浓重的

  一些厂家为保持衣物印花、染色的耐久性,改善衣物手感而运用了甲醛、偶氮染料等化学物质。这些有毒物质被添加到衣物中,不仅产生刺激性的气味,长期接触皮肤还很容易引发疾病。因此,妈妈们在挑选衣服的时候,仔细闻一闻,是否有刺鼻的异味,如有异味就尽量不要购买了。

  事实上,纯棉的衣物是最佳的选择,最好选购白色或贴近肤色的浅色,特别是贴身穿的衣服。


02、带有脖子或帽子上带有绳带的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调查显示,有57%的家长没有对有安全隐患的绳带童装进行处理,这其中有44%家长是不知道要处理的,56%的家长则认为没有必要。

  其实,衣服上的绳带对于小朋友来说的确是一种潜在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头颈部、腰背部、裤腿处3个部位,应尽量避免给幼童(7岁以下)购买脖子或帽子上带有绳带的童装,或把绳带完全取下来后再给孩子穿。而腰部绳带超出服装底边的童装、绳带超出裤脚底边的裤子等,家长可以将其剪短后再给孩子穿。



03、带铆钉亮片等小配件的

  注意衣服上的装饰:如蝴蝶结、亮片、珠子、铆钉等,这些衣服上的饰物可能误入宝宝的口鼻,或造成误食、刮伤、窒息等危险。

  儿童医生表示每年都有很多小孩误吞异物的病例,"服饰上面的钻黏附性不强,有的孩子会把这些钻或亮片抠着玩。"不少孩子还会因好玩而把这些钻含在嘴里,很容易吃到肚子里,引发胃肠道疾病。除了衣服上的饰品,还有些家长喜欢用发卡之类的小饰品给女孩子打扮,这些东西都可能导致孩子在穿戴过程中发生危险,比如误食、刮伤、窒息等。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