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普宁市以促进民生为引领,加大农村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全市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共投入4.35亿元,全力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生态、和谐、文明的幸福新农村,为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洪阳镇林惠山村: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
村道笔直宽阔;崭新的学校设备齐全,教室宽敞明亮;学校前文化活动广场的体育健身设备一应俱全……走进位于洪阳镇东南部的林惠山村,一个生态、文明、洁净、美丽的新农村展现在眼前。
作为普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洪阳镇林惠山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全力发展社会事业。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林惠山村区域面积11.95平方公里,总人口15543人,村里的林惠山学校创办于1963年,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建有教学楼6幢,但已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该村采取上级补贴,村政增收节支增加投入,社会捐资的方法,多方筹资改建学校,总共投入1350万元,至2013年8月竣工投付使用,新校舍占地面积19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20平方米。完善运动体育场所面积7000平方米等配套设施。教学楼设置普通教室、教师办公室、电脑教室、音乐教室等功能室。新校舍设计建设完全按照现行建筑规范和标准,抗震级别为8级,安装完备防雷设施。新校舍的建成,为师生提供了安全、优美的教学环境。
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十分重要。位于林惠山学校前的文化活动广场,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于2012年10月规划,于2013年1月开始动工。至今,该村已投入资金280多万元。当年11月竣工后,广场内配有绿化、体育场所、健身活动场所,是一个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不仅方便本村村民健身活动,还吸引邻村村民到广场活动。
路通方能财通。该村结合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在调整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对全村的农田水利和道路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在2011年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于2012年7月开始对村道进行建设。于2013年5月完成路基建设工程,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拓宽及新建村道长8000多米,宽5米至10米,其中已建成硬底化路面长2500米。与此同时,在村道的东面建乡门一个,并于乡门西南侧配套建设小公园一个及方便村民日常洗涤的蓄水池,目前工程正在施工中。
大南山街道陂沟村:打造流沙市区“后花园”
大南山街道陂沟村位于大南山街道西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全村现有958户,人口5000多人,面积约4平方公里。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2亿元。该村紧紧围绕把大南山打造成为流沙市区“后花园”的要求,通过发动内外乡亲捐资,共筹集资金2650多万元,不断完善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850万元建设下三坑水库排洪渠道、长1500米路面硬底化、排洪渠石篱化并安装路灯等配套建设。该项目原是三坑水库排洪溪渠,土基路面,是村主要引水渠。由于年久失修,溪内杂草丛生,淤泥聚积,致使排洪受阻。故此,村两委急群众所需,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拓宽并砌石篱水泥化路面。该项目的投入使用,改善了村道交通环境,既美化村容村貌,又使三坑水库排洪安全,减少洪涝灾害。
投资1000万元建设 “乡乡乐” 陂沟村文化娱乐广场。 该广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于去年10月动工,设有音乐喷泉、健身娱乐园等配套设施。建成后的文化广场将集文化、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 同时也是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和人们散步、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为该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规划新建村生态公园1000亩,该公园位于陂沟村西南部的尖仔飞鹅岭山,下三坑水库西北面,依山傍水,峰峦叠嶂,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是集环保、观光、休闲、游乐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公园。该公园按初步设计规划投资3.2亿元,计划用地面积约1000亩,于去年9月开始动工,现已投资800万元建设首期进园道路路基,长约10公里,路面水泥硬底化2公里以及铺设长达6公里的人行步级石道。该村将继续建造休闲健身场所等设施,预计2015年竣工。
下架山咸寮村:进一步完善宜业宜居环境
下架山咸寮村位于普宁市东南方大南山下,普宁大道东侧,是革命老区。全村500多户,3200多人,党员26人,耕地300多亩,园地400多亩,山地5000多亩,经济主要靠农业及村民外出劳工收入。
该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致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营造宜业宜居环境。
一直以来困扰着村民发展的是道路建设问题。2012年开始,村两委干部把道路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认真规划,协调毗邻村关系,多方筹资350万元,修建一条长1700米,路面宽13米,路两旁石篱化的水泥路,并配套建设大小桥梁两座,于2013年9月竣工。村民高兴地说,“咸寮村终于有自己的村道了”。
整修农田排灌及平整土地,把道路建设与农田整治结合起来,重新规划,把原来高低不平的农田整平,修建排灌沟渠、过水涵洞,并配套修建机耕道,耗资327万元,建设“三面光”石篱化排灌沟长2400多米及机耕道涵洞等。与此同时,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村两委干部下决心落实新一轮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有效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使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