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关于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揭阳市委 揭阳市人民政府印发<揭阳市关于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力度,加快建设繁荣开放的“商贾名城”、多元融合的“创新之城”,打造产业强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力争2023-2027年,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扶持40家亿元级和5家十亿元级企业,培育5家“专精特新”企业和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到2027年,将普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平台打造成为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产业转移合作园区,为推动普宁建设成为繁荣开放的“商贾名城”、多元融合的“创新之城”提供坚实支撑。展望2035年,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取得决定性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我市与全国全省全揭阳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强化承接载体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全力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以现有条件为基础,按照“好中选优、重点突破、以园带市”的原则,以产业转移工业园、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东部创新城为重点,高质量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聚焦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方向,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目录和项目库清单,精准招引一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落户。主平台管理机构设在产业转移工业园,要加快完善园区功能配套,积极引进万洋众创城,高标准建设一批通用厂房,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要加快起步区二期、天然气管道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全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进创时尚生态智能印花一体化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印花行业提档升级,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东部创新城要坚持产城融合,加快顶层设计,强化土地整备收储,推动一批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责任单位:市招商办、工业和信息化局、普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市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各有关镇街道)
(二)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建设。充分利用东莞市沙田镇对口帮扶资源,积极拓展与非对口帮扶市合作,打造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将合作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交由帮扶方负责,我市负责园区土地供应、社会管理、配套服务。制订财税激励机制,双方合作达到要求的,对合作园区内产生的税收收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计提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奖补合作园区,合作双方商定在一定时间内留存园区用于滚动发展,之后可按比例以适当方式分享。(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统计局、财政局、税务局,各有关镇街道)
(三)探索“飞地经济”布局建设。向珠三角地区提供一批备选“飞地”,支持珠三角地区在我市布局建设“飞地经济”,引导先进地区的技术、资本、管理、理念等资源向普宁转移。积极探索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反向飞地”。鼓励普宁企业在珠三角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打造“湾区研发+普宁生产”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产业互补、联动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科技局、统计局)
(四)深化“一城三区三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差异竞争、特色发展”的要求,引导各乡镇场街道、园区融入全市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中心城区,推动大南山枧头寮和流沙东上塘片区2个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落地,突出抓好占陇镇园联动区、洪阳产镇联动区、里湖产贸联动区新“三区”发展,全面推动西部生态优化片、北部农旅协同片、东部城乡融合片“三片”协调发展。西部生态优化片利用“点状供地”政策和山区资源,探索发展“林下经济”“芳香经济”,引进“光伏+花卉”发展模式;北部农旅协同片大力发展文化康养、农业旅游业,串珠连片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东部城乡融合片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品质居住,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游体育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科技局,各乡镇场街道)
三、加快产业转移对接,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五)明确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领域。依托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建立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库。加快三大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引进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项目,实现集群化、集聚化发展。立足资源禀赋细分领域打造区域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培育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场街道)
(六)全力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抓住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重大产业向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布局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强链、延链、补链,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导入,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努力建成珠三角产业反向配套基地,加快构建跨区域产业链。找准我市产业优势与珠三角产业布局的契合点,引进珠三角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等企业,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优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加快建设大潮汕内衣产业城、智能智造产业园等服装产业集聚区,推进实施名师、名牌、名企、名园“四名工程”,引入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和知名服装设计研发团队,积极推动中大布匹市场乡贤企业回归,带回布料全产业链,布料贸易入驻普宁商业街,促进资源整合、链条延伸,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做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积极引进普宁生命科技产业园,打造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基地。(责任单位:市招商办、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市场监管局、普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各乡镇场街道)
(七)加强农业协同合作。全面落实农业产业链“链长制”,组织企业深化与珠三角农业合作,打造产供销全产业链。积极吸引珠三角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建设“点对点”农产品供应基地,丰富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米袋子”。做大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深化“链园合一”创新机制,发挥青梅、稻蔬、预制菜产业园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蕉柑、青榄、花卉等产业园建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壮大青梅、蕉柑、茶叶等特色产业,办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开工建设普宁市农博馆,擦亮普宁农产品品牌,推动普宁农产品走向广阔市场。加快推动RCEP潮菜预制菜加工流通中心、进口毛燕加工基地建设,构建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山区经济新增长点;依托青梅、油甘、蕉柑、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文广旅游体育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林业局、供销社,各乡镇场街道)
(八)推动商贸市场互联互通。加强与珠三角会展产业的对接合作,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企业或会展平台落地,策划、承办专业化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综合性展会。积极吸引国内、国际物流企业区域功能总部落户普宁,将普宁打造成为集物流控制、信息、结算、专业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服务高地。发挥普宁电商产业先发优势,做大做强普宁国际服装城电商平台、中药材大宗交易平台、中国家居服产业电商基地,加快引进仓储物流园,依托普宁国际电商城、上寮电商园等平台实现电商集聚效应,加快建设普宁市电商产业园,积极打造跨境电商商务综合试验区,努力打造“电商强市”。(责任单位:市招商办、工业和信息化局、工商联,各乡镇场街道)
(九)扩大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对接合作。利用丰富的乡贤和潮商资源,开展普宁英歌、嵌瓷、潮剧、广东汉乐、龙舞、李家教拳、贵政山茶叶罐制作技艺、普宁豆酱制作技艺等普宁特色非遗文化项目推介合作。着力拓展珠三角地区旅游客源市场,到珠三角地区举办文旅交流推介活动,开展英歌、嵌瓷、木雕、书法、美术等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宣传推广我市文旅产品,组织开展“广东人游普宁”等文化旅游促消费活动,推动我市文化旅游市场振兴发展。引进专业旅游公司利用和开发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精品路线建设,力争创建国家3A级景区1家以上、广东省文化旅游特色村一批。办好梅花旅游文化节等特色节事活动,布局湿地水乡观光、梅花溪谷度假、商贸之都休闲、革命老区研学四大旅游集群。谋划建设中交智慧物流园,积极引进珠影集团、中新房集团建设影剧院文化综合体,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体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乡镇场街道)
四、强化要素资源支撑,提供高质量发展保障
(十)加大用地资源支持。实施《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普宁市工业用地转让预告登记实施细则》《普宁市“工改工”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惠企政策,压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职责,积极争取主平台、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用地由省、揭阳市指标保障,争取省、揭阳市对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指标支持和奖励。引导促进土地要素向重点平台高效集聚,确保未来发展空间。强化整合已征零散用地、规范新征用土地、盘活存量用地。做好园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园区发展规划成果中的主要内容纳入到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坚持将产业项目用地安排在现有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促进产业链条配套完整性。划定管控单元,对于现状用地零散、利用效率低下、土地闲置或不利于城市空间和功能战略性优化的产业项目用地进行管控,通过收回、出资回购等形式支持产业项目用地盘活利用。(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
(十一)加强环保指标保障。全力腾出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积极争取上级主要污染物削减替代来源或排放总量指标支持。根据产业转移地和承接地各自现有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和未来的排放趋势,合理统筹安排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产业转移园区和产业转移重大项目所需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来源,将有限的总量指标向产业承接地优质的园区、平台和工业项目集聚。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和产业转移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责任单位要确保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对已开展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按规定实施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简化编制内容、豁免环评手续办理等环评改革措施。建立项目服务台账,实施挂账销号管理,做好重点项目环保服务工作。(责任单位:揭阳市生态环境局普宁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
(十二)争取用能指标支持。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产业转移合作园区、重大产业转移项目的能耗指标地方无法安排的由省、揭阳市协调解决。强化存量、在建、拟建项目用能管理,对存量项目用能行为合法性开展节能监察,对在建项目实行跟踪监管,对拟建项目实行能效评价准入,建立健全“两高”项目清单化管理。(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揭阳市生态环境局普宁分局)
(十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先进制造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实施新一轮“小升规”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打造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积极争取省财政厅支持产业有序转移资金、标准厂房奖励、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奖补、制造业设备购置奖励等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加快完善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在省财政下达的专项债券额度中统筹优先支持产业承接主体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十四)积极发挥金融机构推动作用。积极发挥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建立我市企业资金需求表、重点项目融资需求表、金融产品信息表三本台账和一份企业“白名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产业转移的金融项目,推动产业链融资、订单融资、贸易融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业务发展。设立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对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对珠三角转移企业由转出地转入地联合贷款授信。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产业转移信贷支持,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支持产业转移合作园区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展改革局、财政局、人行普宁支行、揭阳银保监分局普宁监管组)
(十五)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人才。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迁移到我市各项优惠政策,对产业转移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给予优先支持。积极配合上级实施“扬帆计划”,聚焦重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打造产业人才队伍。支持产业转移引进的人才申请高层次人才认定并享受安居保障福利,服务产业转移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支持产业转移企业搭建引才聚才平台,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端科技人才。推动与珠三角地区开展产业转移相配套的“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协调解决涉及产业转移的引进人才社保衔接、子女入学,便利就医等问题。(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卫生健康局,各乡镇场街道)
五、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十六)畅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陆路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国道238线普宁益岭至惠来交界段改建工程建设进度,启动普惠高速公路梅林互通立交工程、省道236线普宁延长埔至占苏段(普宁市北二环延长线)新建工程、省道255线普宁麒麟至军埠段改建工程,配合推进粤东城际轨道、揭惠铁路、陆惠高速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普宁通用机场,进一步优化内联外通快捷联系通道。加强中心城区主干道、次干道规划建设,疏通“毛细血管”,打通“断头路”。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干线公路为主体,以农村公路为基础,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各乡镇场街道)
(十七)优化完善园区功能。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推广“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积极靠前谋划完善产业园区环保、供水、供电、供气、消防、多层标准厂房、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保障企业生产建设需求。在园区内优先推进5G 网络建设和应用,在条件成熟的园区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引导国有企业以市场化原则参与标准厂房建设。支持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提升高水平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平台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揭阳市生态环境局普宁分局、普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市科技工业园管委会)
(十八)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以“三个最”为着力点,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市场主体“省内迁移通办”,整合迁移登记环节,实现迁入地“一地申办、一次办理”,解决企业跨区、跨市迁移“多地跑 ”“折返跑”等痛点堵点问题。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加快省大数据中心信用数据回流,促进本地基础数据集聚共享。积极深化“市领导挂钩”和完善“企业联络员”制度,持续开展重点企业服务活动,帮助服务重点企业纾困解难,激活市场主体活力。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和揭阳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进一步稳增长,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持续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三张清单,扎实做好信用信息归集,营造“诚信一路绿灯,失信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各乡镇场街道)
(十九)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依托粤商通、粤政易等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我市产业对接需求清单、商会行业协会对接合作清单。建立常态化招商引资信息跟踪机制和重大招商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与帮扶方共建招商数据库或招商图谱。以“三贡献一高一强”为标准,围绕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不定期组织到珠三角等地区开展招商选资对接活动。加强数字化商务便利,探索在粤商通嵌入企业信息,拓展有关功能。(责任单位:市招商办、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乡镇场街道)
六、工作要求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普宁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实施方案的组织协调,根据需要召开推进会议,重点研究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全面对接珠三角,把加快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政治站位,细化目标任务,认真抓好落实。
(二十一)强化协同协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拿出真招实招,全力做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各项工作。市有关部门要加强与揭阳对口部门的对接,对应揭阳对口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出台我市相应配套文件,强化财政金融、土地供给、环境容量、人才引进培育等政策保障。市委办公室督查组、市政府办公室督查室适时组织监督检查,督促各项工作推进落实。
(二十二)完善长效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健全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会同对口帮扶市或合作方积极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大对口帮扶协作双方干部双向交流力度。鼓励我市国企和省属国企、珠三角市属国企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完善民企、外企服务机制,对落户我市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实行台账式管理。鼓励商会、行业协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组建跨行业商协会联合组织,牵头举办各类产业转移对接交流会和承办招商推介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