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位于普宁市大南山街道,距离市中心6.5公里,辖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156户共5684人,是普宁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内红色革命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旧址多达11处,1957年被广东省政府定为红色根据地村,2018年被省委授予“红色村”称号。阶段来,什石洋村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立足红色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深耕红色文化,因地制宜讲好红色故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力量”。
什石洋村以“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第一批试点村为抓手,充分发挥红色党建引领优势,积极发挥党员示范作用,落实每名党员包片责任制,织密党群干群联系网,细化网格治理颗粒度。推动创建什石洋红色村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为村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党群服务效能。在打响红色党建品牌上不断下功夫,将“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党建促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整合区域内红色资源,打造“一路”、“一廊”、“五址”、“一阵地”,深入推进与广东利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部“村企党建共建”活动,增强基层党建整体效应,打造强有力红色堡垒,推动红色村走向振兴。
什石洋村作为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革命历史悠久,彭湃、徐向前、方方等在此留下光辉的革命足迹。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什石洋村积极组织人员,查阅历史资料、走访老党员,广泛收集掌握什石洋村红色革命故事,整理形成什石洋村红色史料,广泛开展红色教育,向党员群众传递信仰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引导群众铭记历史,永葆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打造普宁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阵地、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校校外实训基地,先后获评“揭阳市党员教育基地”、“揭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各地党员、干部、学生和群众前来参观、研学、培训、旅游,以红色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为有效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什石洋村充分挖掘辖区内丰富的红色资源,不断活化利用,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是开发“红色旅游”,激发乡村活力。通过“互联网+”“旅游+”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与村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业。什石洋红色长廊、辉祖祠、育德小学等已成为市民热衷的“红色景点”,每年前来什石洋村旅游参观、接受红色教育的党政团体、学生、党员和游客500多批次、10万多人次。二是探索“红色农业”,激活乡村经济。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将农业观光与劳动体验相结合,发展体验式农场,丰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红色长廊附近农村土地流转,投资约30万元进行改造升级建设黄皮观光园,栽种1400多棵黄皮果树等经济作物,2023年为村集体增收约6万元,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三是建设“红色商铺”,发展乡村产业。投资92万元实施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带动商贸经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党员群众在红色景点周边开设商铺,逐步引进民俗饰品、红色产品、特色农副产品等商铺,完善红色旅游餐饮商贸设施,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商业活力。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8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4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20万元,实现村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双增收”。截至2023年11月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0万。
深挖红色资源,汲取红色力量,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为引领什石洋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红色保障。坚持把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治理全过程,以落实好村民自治、保社会安定作为工作重点,充分激发村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动性,严格民主决策制度、强化民主监督制度,规范实施村民自治,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日益提高。持续抓好人居环境,利用红色村建设、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配套资金,逐步完善引水排灌、道路硬底化、路灯亮化等各项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什石洋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