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共普宁市委办公室 普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普宁市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据上级工作部署,镇委、镇政府决定,从即日起至2024年2月8日,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全力以赴找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助力创建全国百强县、国家卫生市、国家森林城市、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云落,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强化城乡容貌管理,推动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无死角、全覆盖,推动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作逐步深入人心,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城乡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目标要求
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和“全民行动、全员下沉、整治环境、提质升级”要求,推动镇区、乡村容貌同步整治、共同推进,突出治标与治本、治乱与治差,彻底排查整治全镇生活环境卫生死角,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向沟渠河道、田间地头延伸,推动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向管理盲区延伸,同步开展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规范工作,切实解决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难点顽症,全力改变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力争到2024年2月,城乡环卫设施完好率达100%,主次干道和街巷村道路面平整完好率达100%,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道路交通环境有序、安全、畅通,城乡黑臭水体基本清零,群众环保意识明显提升,努力打造干净整洁、舒适宜居、清新靓丽、规范有序、安全高效的城乡环境,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全域环境大清洁
1、建立村庄清洁行动日。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以镇为组织实施主体,村(社区)为单元,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清洁指挥长”,行动期间每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村庄“清洁队队长”,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带领农民群众开展农村垃圾全面“清零”行动,对进出村道路、房前屋后、沟渠河道、田间地头、村庄周边树林等区域卫生死角进行拉网式排查清理,清除地表存量垃圾,并及时转运处理。
2、加强保洁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保洁员队伍,确保保洁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求。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员,原则上按照每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每个自然村应配备不少于1名保洁员,落实保洁员月工资保障。健全完善保洁队伍管理考评制度,加强对保洁人员管理或对第三方外包单位的监管和考核,充分调动保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保洁队伍,提高保洁质量。
(二)开展城乡垃圾大清扫
3、加强全镇垃圾收集转运能力。从农村生活垃圾的源头入手,逐户明确投放点、逐村明确转运点,引导村民定点投放,垃圾收集车定时收集,压缩转运车定期转运。强化管理,明确责任区域和范围,落实保洁员对垃圾箱进行管理维护,发现垃圾不入箱及时清理,垃圾爆箱及时联系转运人员进行转运,做到转运及时、垃圾不落地。
4、建立健全全镇垃圾收运体系。按照每个镇有1座转运站、每万人1辆垃圾转运车、每20户或80人设置1个垃圾桶的标准,合理配置垃圾桶、垃圾箱等收集容器,规范设置满足生活垃圾日产量的垃圾收集点(站或屋),配备稳定的生活垃圾转运队伍,对辖区所有自然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每天不少于1次,并根据垃圾量情况合理增加收集转运频次,确保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弃物必须清运到规定的场所进行处理,不得在非指定地点倾倒、抛洒、堆放或者焚烧,禁止倾倒在公路乡道沿线、田间、山林、池塘等。
(三)开展全民参与大扫除
5、持续深化“门前三包”管理。各村要全面推行“门前三包”区域责任管理制度,加强政策宣传讲解,引导沿街商户居民积极配合,包秩序、包卫生、包立面,实现“门前三包”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各单元驻村同志要积极协调跨区域的“门前三包”责任区界定工作,明确责任边界,同时督促指导各村落实“门前三包"日常巡查监管,定期组织检查。
6、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整治。各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要开展单位周边、办公区域的卫生整治,使单位、企业院内保持整洁美观,车辆停放有序,无违章建筑,办公场所环境整洁卫生,无垃圾堆放,设施完善,有禁烟标志的标准。镇将联合相关部门、村(居)委会,适时组织形成专项检查小组,排查辖区企业办公场地、生产厂房,深入查找整改影响环境卫生的各类问题,确保辖区环境卫生整治无遗漏、零死角。
7、鼓励师生家长参与整治。各学校每周要组织1--2个班到村(社区)开展“小手拉大手”宣传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了解和践行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营造整治浓厚氛围。
8、组织党员群众参与服务。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学生教师、群众群体等加入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宣传劝导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与整顿。加强社会监督,设计、配置纠察圈或监督红袖圈,组织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配合村(居)委会及村民小组开展日常监督、纠治。强化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采取舆论引导、示范带动和鼓励群众 “随手拍”曝光问题等有效措施,宣传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四)开展镇区环境大治理
9、加强镇区精细管理。对全镇户外广告、门头牌匾、 横幅等进行全面清理整治,确保设置规范、干净整洁、美观新颖,提升街景。加大路灯管理维护,排查主次干道亮灯率,确保镇区道路亮灯率达到100%。按照“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因路配树、因景配绿,做好镇区绿化提升。
10、维护道路交通安全顺畅。全面排查治理镇区道路断接、路面破损、路肩缺失和停车场、广场、人行道硬化方砖破损等问题。规范车辆按道行驶、有序停放,强化日常巡查,对非机动车占用绿化带、人行道、消防通道等处停放,做到发现一处,规整一处,暂扣一批,确保各类车辆在划定的范围内规范、有序停放。
11、规范占道经营摊点秩序。加强镇区环境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劝阻占道摊点、出店经营现象,主次干道两侧店面的货物摆卖、堆放一律以“门帘”为界。对商户、群众确有需求的集中区域,指导设置摊点疏导点或在商户门前统一划线,做到疏堵结合,规范经营秩序。
(五)开展农村环境大提升
12、扎实推进农村“五边”整治。以路边、河边、田边、村边、户边作为重点清理整治区域,清除周边生产生活垃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通过签订责任书、承诺书、村规民约等方式,明确村民卫生责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群众积极性,引导群众对庭院内部、房前屋后、自家土地区域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保持村庄干净整洁有序。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绿美行动,实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积极创建“美丽庭院”。
13、有序推进农村水体管护。开展农村黑臭水体调查摸底,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合理设置基层网格河湖长人员,督促开展巡河履职,定期对农村的沟渠、池塘、溪河进行检查,确保无漂浮物、障碍物、黑臭水体和污泥淤积。
14、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设立专职管护人员,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出水达标。定期组织人员对农村污水管网情况进行排查维护,确保无破损无渗漏,无污水直排路面、水巷;对池塘、沟渠、溪河等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治,确保无黑臭水体。生活污水接入管网,确保村庄内无污水直排路面、水巷,无暴露污水。完善辖区内小型畜禽散养场所三级化粪池建设,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理利用。
15、大力推进农村公厕管护。建立厕所日常巡检制度,以镇、村保洁员或农户联动管理机制,实现保洁员或农户检查、村级监查、镇级督查的巡检模式。完善农村公厕管护制度,落实农村公厕卫生保洁、后续维修、安全管护等管护制度,加强日常管护,做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地面净、墙壁净、厕位净、周边净,无溢流、无蚊蝇、无臭味,水通、电通,灯明)。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厕所和农村学校厕所建设管理,提升卫生标准。
四、 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即日起至2023年8月7日)。 各村(社区)要贯彻执行本行动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目标,建立工作台账,细化任务要求和责任分工;召开动员大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整治行动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2023年8月8日至2023年10月31日)。全面落实专项行动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任务,逐项落实、逐项销号,有的放矢开展专项行动。对涉及多部门职能的整治行动,要主动协作配合,形成强大整治合力。要把一些重点区域及主次干道作为整治重点,集中人力、集中时间整治,打造一批示范点,形成亮点。通过开展集中整治,力争在2023年10月31日前各村基本完成辖区内的主次干道、公共活动场所干净整洁有序,垃圾收集点合理配置,垃圾及时转运,无垃圾乱丢乱放、无杂物乱堆乱放、无车辆乱停乱放,路边、河边、田边、村边、户边干净整洁。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各村(社区)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对整治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巩固整治成效。全面摸排辖区内背街小巷,建立台账,明确环境卫生管理主体责任,坚持清管并重,清除垃圾死角,增加垃圾清运频次,开展水体管护及污水治理管护,力争在2023年12月31日前彻底清除背街小巷及其他卫生盲区的各类垃圾,镇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基本完成沟渠、池塘、溪河清洁,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正常、有人管护。
(四)总结评估阶段(2024年2月1日至2024年2月25日)。开展“回头看”活动,全面总结前期经验和不足,以整治促建设、以建设促管理、以管理促规范,推动城乡环境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实现全域视线范围内无垃圾、无污染、无异味的“三无”和有完备的处理设施、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科学的管理体制、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责任监管机制的“五有”目标。
五 、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镇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牵头抓总、健全机制,研究部署,做好统筹安排、组织协调、统计汇总、督查考核等工作,督促推动重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镇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配合,做好指导服务,形成工作合力;村要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形成“党政牵头、村社动员、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长将全覆盖巡查辖区所有行政村;镇驻村领导同志、驻村干部每周巡查辖区内挂点村(社区)至少1次;村(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每日常态化巡查村(居),每月巡查辖区内所有自然村至少1次,实现排查零遗漏、监管零容忍、死角全清零。
(三)强化资金保障,加强收费监管。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多渠道筹集专项行动资金,加快建设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和运行管护项目。各村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向村民收取保洁服务费,提高收缴率;加强收费监管,对垃圾处理费实行专款专用,对挤占、截留和挪用垃圾处理费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四)严格督查考核,强化激励约束。将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实行“日常督导、阶段通报、年终考核”的工作制度,加强日常动态巡查监督,积极反馈问题线索,逐级建立工作台账,及时开展整治提升。
(五)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各村(社区)要充分利用宣传横幅、广播、网络、微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加大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后进,促进整治工作上水平。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把城乡环境整治应知应会纳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用中小学生的文明卫生行为影响家长、影响社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单位职工、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环境整治义务劳动,营造全方位动员、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