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省、市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云落镇暂无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主要风险点来自因强降雨引发的次生灾害。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分级管理的原则;
2、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极大,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房屋、交通、水利设施,造成人员伤亡,破坏生态环境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标就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提前预警,应急得当,最大限度避免或尽量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四、地质灾害识别与防范重点
(一)地质灾害种类: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二)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削坡建房区域、易造成滑坡、崩塌等区域周边。
(三)自然地质灾害防范区域:红饶村、崩坎村、湖寨村、九岭村、下埔寮村等河道两侧的低洼地带。
(四)人为地质灾害防范区域:(1)重要交通沿线,水利工程项目切坡引发边坡崩塌、滑坡为重点的防治区域。主要包括全镇过境国道、省道等各级公路沿线。(2)建筑施工作业区域。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压实防治责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网格化防治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点到岗到人。同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更新。
(二)健全分工协作,强化防治行业监管
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刚性要求。与自然地质作用有关,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应认定为地质灾害或次生地质灾害。按照本级地质灾害指挥机构职责分工,健全地质灾害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部门信息互通、会商研判和协调联动,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
(三)重在成果应用,扎实开展隐患排查
根据最新的调查成果,镇自然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驻守技术支撑相关要求,把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贯穿于汛前、汛中和汛后,强化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本行业本领域的隐患风险排查。要重点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农村房屋及重要基础设施周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等部位隐患排查整治,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对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要逐一登记造册、入库,落实防灾预案和防范措施,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
(四)强化预警响应,开展避险转移检查
在接收到预警信息后,要第一时间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建立并申请启动相应级别预警响应,坚决果断地提前指导村(社区)组织受威胁群众避险撤离、妥善安置,做到应转早转、应撤尽撤,确保不漏一点一区、一户一人。同时,要加强撤离人员管控,做到“不安全,不返回”,严防人员擅自回流造成伤亡,坚决防止出现工作死角。
(五)强化汛期巡查,落实值班值守制度
要结合实际及时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在汛前进行全面排查,了解基本情况和潜在危害,提出防治措施;汛期要对重点防治区域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了解基本情况、潜在危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汛后要进行核查,了解防治措施完成情况及新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和数量,以及造成的损失等。要安排好汛期24小时值班,保证人员不缺岗,通讯通畅。值班人员要认真接听各地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达、处理。要充分发挥我镇群测群防网络作用,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六)加强培训演练,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要重视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结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向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和中小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发放科普读物、张贴宣传图册、刷写标语警示、知识问答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识灾、避灾”能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